教师是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无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还是从现实民生的角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都已刻不容缓。
在教师然伍建设中,有三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二是保障进入教师行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三是保证教师在学校能安心本职工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解决好这三个核心问题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第一,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从长远看,要通过税收和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平衡各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鼓励人们按照兴趣而不是按照收入水平去选择职业。从短期看,要转变政府职能,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事权、人权和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盛行,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断下降是一个客观事实。教师职业最大的特征是利他性和奉献性,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影响学生观念和行为的工作很难体现市场价值。教育是良心活,非功利性是教育的本质特征,教帅用心温暖学生,才有可能会影响其观念和行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不太适合用市场体制和经济手段来激励。如果教师过分看重物质利益,其行为容易偏离教育的本质。
在现实中,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公共财政举办公立教育系统,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工资待遇比照公务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社会上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教师群体也很难摆脱影响。教育的公益性和教师职业的利他性容易导致市场经济体制中,以高收人来择业的人不会首选教育行业。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关键在于通过税收和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平衡各行业之间的收人,鼓励人们更多地按照兴趣选择教育行业。芬兰等教育发达国家也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教师和医生等具有公益性职业的吸引力。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以县域为主的管理体制,但由于地方政府属于发展型政府,生要任务是发展经济,真正能用于新建学校、增加教师编制、缩小班额和提高教师待遇的经费十分有限。而且在多级政府体系中,往往存在政府层级越低,事权责任越大,而财力越弱的现象。所以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吸引力,一方面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迸行体制机制变革,建立事权、人权和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考虑提高教师管理的层级,让省市一级政府在教师管理中承担更大责任。
第二,保障进入教师行业的人受到良好教育和训练,改革师范教育体系和教师培养模式,让师范生在职前受到良好教育和训练,在职后有通畅的培训和研修渠道。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过去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逐步瓦解。我们要尽快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
学术和师范性是过去师范教育中争论的一个老话题。重视学术还是师范性,在实践中对师范生的能力和技能有决定性的影响。学术性的本质是研究性,而师范性的本质是职业性。近年来,师范大学特别是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范大学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考虑,有意无意中在强化学术性、淡化职业性。其实,理想的师范教育应职业性和学术性并重,甚至职业性要优先于学术性。
2012年,国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这个标准相当于教师工作说明书。师范生培养方案应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严格依据专业标准开发课程。同时还应通过延长师范生在中小学一线的实习时间等措施,确实 提高他们教育教学的实践技能。
教师要培养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学生,自身必须在业务上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教师职后培养体系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同样重要,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职前。从刚入职的新手成长为成熟教师,再成长为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甚至教育家型教师,主要依赖职后培养体系。在教师职后培养体系中,教师发展中心或进修学校的教研员队伍建设则尤为关键。要把教学一线真平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学习研究能力的教师选拔到教研员队伍中,并鼓励他们不断进修,充分发挥他们在各学科教师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总之,只有不断加强教师职前和职后培养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师生培养质量和教师职后培训与研修质量,才能真正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第三,在学校创造有利于教师安心工作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广大一线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好教师是尊重出来的,也是引导、培养和服务出来的。校长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围绕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开展管理与服务。
教师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属于知识分子群体,对于知识分子的管理特别要讲究尊重。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创建,各项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的出台要充分发扬民主,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创造条件让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在学校创设积极的文化氛围,主要依赖于校长的用人导向。校长喜欢什么类型的人,学校的文化往往就是什么样子。校长的行为和偏好有时会直接决定教师是否把时间投入到业务上,投入到自身能力发展上。
学校是教师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战场。学校的课堂教学、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等活动是教师成长的主渠道。一个注重教师发展的学校,必然会重课堂和教研。许多学校都有固定的听课日,有固定的教研时间。年轻教师过关课、骨干教师展示课和研究课、特级教师示范课等,对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至关重要。各教研组在组织本学科教研中,既要研究学科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也要系统地梳理学科知识点,讨论和积累教学性知识,围绕着小课题通过课例研究、行动研究等,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砥砺职业精神。
教师队伍建设是个大话题,也是个老话题。只有不断改善教师成长的政策环境和培养体系,创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扎实抓好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研究,才能确实为教师成长提供舞台,从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卓越教师和教育家,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来源:中国教师报(2018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