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远程研修(四)走出应用问题的怪圈

2016-03-02

数学应用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常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文”数学应用问题,即对已经建构好的包含工整“美观”数据和运算的纯数学问题人为地附加应用背景来产生的应用问题;一种是“实践”数学应用问题,即不加任何掩饰和修饰地来源于生活和实践的应用问题,通常这类问题包含的信息量和思维量较大,需要学生仔细推敲研究,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题目中的数据通常很“丑陋”。
一、走出命题怪圈
在平时的教学中或者测试中尽量减少“人文”数学应用问题。这种题目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应用的虚伪性,会对数学应用的真实价值产生怀疑,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一番努力和建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数学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组织意识。
二、走出心理怪圈
大多数情况下,在测试卷中学生常常会有“绕道走的现象”。也就是学生一看到应用类问题就没有自信,要么暂时性放弃,要么初步应付一下,多数人抱着“回头再说”的观点。这是当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此,教师首先不排斥,学生才愿接受。据有关阅卷的老师讲,应用问题在今年的高考卷中,学生回答的不理想。但是,应用问题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教学中理应借助自己的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多加训练,通过不同的类型,让学生增强自信,走出心理怪圈。
三、走出建模怪圈
现在关于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通常立足于应试建模。要么是一元二次函数模型,要么是多项式或分式的导数模型,要么是数列模型,要么是不等式模型等等,基于这些模型,大加训练,不厌其烦,让学生感觉很苦恼也很无味,应用意识丧失不少。机械化,格式化,形式化严重。在此倡导走出数学建模的应试怪圈。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掌握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研究和表述问题,是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迫切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加大应用问题的教学力度。

阅读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