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是学校以教师为核心组建教学研究共同体,依据一定的理论、政策和经验,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帮助、引导教师突破单纯的教学者的传统角色定位,转变为教学者和教学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定位,主动研究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规范化的校本教研,可以引导教师坚持集体备课,开展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研究,做好教学设计与实施,让教学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工作方式。
校本教研要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出发点,其研究活动的目的指向、问题来源、实施方式、反思提升,都要源于最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深圳市高级中学“三个一”教研模式,以体系化替代碎片化,以长周期培养超越短平快培训,回应学校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的学段割裂与校区壁垒双重挑战,是学校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研创新的有效探索。
校本教研本质上是高度专业性、协作性的活动。专业性体现在教师必须从理论、政策和经验出发,关注课程、教学、评价与学生发展的有机联系;协作性体现在由多人或多元异质群体来组建教研共同体,才能有效推动教学研究的协同和共生。杭州市学军中学的“任务式—主题式”跨学科校本教研,海南中学的“双师接力课”,本质上都是在重建教师的专业联结,通过民主、平等、共享的教研氛围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进入智能时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设计师”和“引路人”的作用更加凸显。校本教研也要与时俱进,要积极将AI融入日常教研中,研究AI在课堂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方式,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数据分析,构建教师多维度成长模型。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从传统的自然协作模式转向主动设计的人为协作模式,推动AI技术与教研工作深度融合,同时,明确要求所有AI技术应用必须符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根本目标,避免技术应用与教育本质脱节,符合AI赋能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当然,学校使用AI要避免陷入技术依赖,更要规避学生过早、过度使用AI,导致学生基础素养和关键能力缺失,甚至思维能力退化。
作者:李进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尊重原有版权 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