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当下,如何助力教师具备驾驭新技术、赋能教学实践的能力,成为关键命题。这要求学校强化校本教研体系建设,推动AI技术与教研工作深度融合,以技术革新驱动教学质量跃升,从而帮助教师跨越技术壁垒、突破专业局限,实现从不想用、不会用、不敢用到想用、会用、敢用的根本性转变。
把握关键契机,是激发教师主动拥抱新技术的重要前提。2020年春季,受疫情影响,学校紧急启动“停课不停学”模式,选定专业性强的线上教学平台作为核心工具,此时掌握线上教学技术成为教师开展工作的刚需。学校迅速抓住这一关键节点,选拔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的青年教师组建“种子团队”,通过短期集中培训夯实其线上教学技能;随后以“老带新”结对帮扶机制,推动团队成员与其他教师建立帮扶关系,实现全校教师线上教学能力的同步提升。线上技术从“应急工具”转变为日常教学的重要辅助,为后续技术深度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突破教师技术应用初始障碍后,学校创新采用“培训输入+项目输出”的双轮驱动模式,为教师技术能力提升与实践转化提供全流程支持。在培训输入方面,学校摒弃大规模、碎片化的传统培训模式,转而开展小规模、持续化、伴随式的分层培训:针对技术基础薄弱的教师,聚焦“理论+实操”基础内容,帮助其掌握核心技能;针对有一定基础的教师,侧重高阶功能应用与教学融合创新,提升技术赋能教学的深度。在项目输出上,学校以项目化任务为导向,引导教师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教学实践成果,支持教师利用学习管理系统建设特色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形态。
学校以创建“信息化标杆校”为目标,打造“复旦附中云校”这一数字化孪生平台,同时将30间普通教室升级为云智慧教室,每间教室均配备自动录播系统与AI课堂分析平台,可支持教师开展实时自动录课,并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数据化分析。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开展AI教学成果交流分享会、跨学科AI教学案例路演活动,同时举办跨校、跨省市的专题教学研究与展示活动,通过“实践分享+案例研讨+成果展示”的形式,为教师提供技术应用经验的交流渠道,极大激发了教师探索AI与教学融合的积极性,加速了优秀实践经验的推广与转化。
学校从每个学科组选拔一名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教师组成核心AI攻关小组,通过专项培养使其快速成长为“AI+学科”跨学科教学带头人。随后,由带头人回到教研组组建3人实践小组,以“核心带骨干、骨干带全员”的方式,推动全校教师AI应用能力的分层提升。与此同时,学校建设“AI数智工坊”,为师生提供算力支撑与垂类应用开发服务,降低技术创新的门槛,鼓励师生结合学科需求开发个性化AI教学工具与资源。
学校始终将教育增值作为AI应用的核心价值标准,明确要求所有AI技术应用必须符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根本目标,坚决避免技术应用与教育本质脱节。在决策机制上,学校将AI技术的“使用与否”“如何使用”的决策权下放至教研组与教师,充分尊重一线教学实践需求。
在推动AI与教研融合的全过程中,我们始终锚定“技术服务于教育规律”的核心定位,通过系统性策略破解教师技术应用难题,构建完善的生态支撑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中教研转型实践范式,为AI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王铁桦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尊重原有版权 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