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教研|重建教师联结激发教研活力

东校区教研室
2025-10-27

如今一些学校的校本教研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学校年级组管理日益加强,年轻教师大都承担班主任工作,教师也是按年级分布而非学科集中,学科组内部以及跨学科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二是当下的网络资源极大丰富,教师在这种环境下更加习惯于独立备课、自主发展,教师间的协作意识逐渐淡化。为重建教师之间的专业联结,我校逐步探索出“任务式;主题式”的两层跨学科校本教研融合模式,以具体情境推动教师回归校本教研。

任务式教研,激活协作意识。

我校始终注重共享空间的创造,从任务驱动入手,要求各教研组每学期组织1-2项学科活动,如教学展示、课题研讨、听课评课等。在学军中学桐庐学校的“大奇山博物馆”项目中,学校组建了由各学科教师组成的专业社群。语文教师针对博物馆的位置、环境和具体展品,引导学生撰写讲解词,让本校学生成为博物馆的“导引员”;地理教师带领学生测绘山体地貌;生物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生态调查;化学教师实地选样,展现化学变化在物质形态演变中的非凡魅力;技术教师则指导学生共建博物馆网页,将博物馆展品、博物馆讲解内容数字化;历史教师梳理当地人文脉络,构建“地志”专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史的研究方法。

主题式教研,形成系统合力。

为避免教研活动的碎片化,学校进而推进主题式教研。以一学期或半学期为节点,学校所有学科组先根据重大事件确定主题,各学科再围绕同一主题开展教研。例如,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我校集结语文、物理、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师开展协同教研。语文组根据阅兵仪式上的解说词汇编写作素材,探析语言魅力。物理组将国防科技融入课堂,聚焦阅兵仪式上的舰载激光武器系统,为同学们普及光学、能量转换和电磁波的基础原理,还以多款新型反舰导弹为例,用导弹的飞行讲解牛顿运动定律、抛物线轨迹、大气摩擦与热障。历史组以此为契机再次梳理抗日战争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抗战历史。政治组阐释阅兵所反映出的国际关系格局。这种基于真实主题的跨学科教研,不仅提升了课程整合能力,也培养了教师的跨界思维与合作素养。

重建专业联结,拥抱深度融合。

学军中学鼓励教师走出学科边界,围绕真实问题开展协同攻关。无论是任务式还是主题式,都强调一个真实的、具体的落脚点。拥抱技术并非摒弃集体教研去单打独斗,而是让技术成为畅行道、传输线,尽可能为一线教师减负,使传统教研加速而不降质。我校也在积极探索技术赋能集体教研的新路径。如通过线上云录播资源库,实现集团所有校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存储与整合,教师可随时调阅学习,也可上传自己的教学视频供同行观摩。我校还上线学军教育智能体广场“大军师”,搭载多模态大模型引擎,支持数据分析和图像识别等功能,可以为教师提供学情分析、作业点评和教研辅助等智能服务。

校本教研的本质是让教师在协作中成长,在交流中创新。只有重建教师之间的专业联结,才能激发教研的真正活力。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深化专业社群建设,推动校本教研走向生态共建,为教师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撑平台。


作者:杨凯锋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尊重原有版权 仅供学习参考

阅读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