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教研|课堂提问不妨留半句

东校区教研室
2025-10-27

教师的语言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是点燃思维的火焰。初登讲台的教师常习惯于“倾囊相授”,生怕讲不透、说不全。然而,教学的艺术有时恰恰在于“克制”——话到嘴边留半句,反而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与深度。

“留半句”是智慧的留白,它源于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应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引导其跨越思维断层。教师若总是代劳思考,学生便失去跳跃的机会。而“留半句”,正是递出一根思维的“竿”,鼓励学生自己“跳起来”。

这种“留白”不是随意省略,而是有策略的引导。以下场景中尤为见效:

一是概念理解。讲解“法治”一词,不急于给出定义,而是列举生活实例后问:“这些现象共同体现的是什么?”

二是原理推导。分析“市场调节”后,留出思考空间:“若完全依赖市场,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三是价值辨析。讨论“效率与公平”的冲突,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反问:“你认为应如何平衡?为什么?”

“留半句”要取得实效,教师还需辅以恰当的引导策略。例如,先让学生独立沉思,再组织小组交流,减轻作答压力;对学生不完整的回答,及时捕捉亮点,追问“能再补充吗”“你的依据是什么”;最后,教师需对多元答案进行梳理,赋予学生“思考被认可”的成就感。

“留半句”的本质,是让渡教师的话语权,成就学生的思考权。课堂因此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输,而成为思维的共生之地。教师若能在关键处稍作停顿、留出空白,往往能收获“此时无‘话’胜有‘话’”的教学效果。


作者:刘刚 湖北省英山县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尊重原有版权 仅供学习参考

阅读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