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高考】几点认识与思考

教学资源中心
2017-02-28

1参加本次会议(2017年山东省高考改革与发展论坛),于217日下午报到,218日全天开会,219日上午参观省实验中学西校区;到会情况良好,设有报告主会场和视频分会场,座无虚席会议内容上既有理论内容,更注重新高考的实践应对措施;整个会场氛围很好,参会人员认真专注,会场秩序井然,无早退,无空缺;各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重视程度,媒体关注度高中国教育在线进行实时报道和采访参会者都是带着强烈的学习愿望来的,会后的微信群想法交流,以QQ材料交流都很及时高效同时发现和了解到山东省内有相当一部分高中学校已经启动了新高考的应对工作。

 2论坛最为有效的内容和给人启发最大的地方在于三所高中学校的新高考应对措施交流发言,内容实在,可操作性和借鉴性很强。第一是浙江省吴兴高级中学严忠俊校长的发言,主题为《深化高中课改和适应新高考工作汇报》;第二是山东省实验中学林宝磊副校长的发言,主题为《多措并举,迎接高考新方案》;第三是浙江省山中学陆伯展校长的发言,主题为《顺势而为,积极适应新高考

3、这三所学校的发言很明显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个性,但都有一些共性的认识和做法,尤其是在新高考应对的整体方案上有许多相通之处,现把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1都坚持“早做准备,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进行。

2)各校宏观上都是“一把手工程”,在成立专门的“新高考领导小组”之后,基本上都是采取“三年规划,成系统,分步走”的策略,首先是定位办学理念,打造校园文化,凸显教学特色;其次是变革管理机制,整合课程体系,落实课时进度;最后是借助智慧平台,实施选课走班,做好跟踪评价

3)在应对新高考工作过程中,无法绕过的工作大概有六点

①生涯规划指导:高一入学起就要开设课程,教师的准备问题,教材的准备问题,高一到高三的序列化内容问题。

课程课时设置:三年的课程课时统筹安排问题,预先告知学生。

考试节点安排:基本依据省市文件安排。

选课走班运作:A高一以“静”为主,认真确立三年不变的行政班,开足开齐开全课程,全学科体验教学,加强宣传,全方位模拟调研;B高二以“动”为主,确定选考科目,实行选课走班,分楼层按单元就近走班,教学班和行政班并存上午按照行政班上课,实行班主任负责制,下午按照教学班上课,实行导师负责制;C依据模拟数据,提前进行教学资源评估,需要多少教室和教师,积极应对教学过程中的“潮汐现象”;D、在管理上,设立辅助教室,便于作业收交;固定学生座位,便于每节考,配置橱柜箱包,便于物品携带。

综合素质评价:三年全程跟踪、评价的方式和内容、评价的权限设定制定制度保障。

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化非人力所能为,需要学生管理软件平台、教师管理软件平台、校务管理软件平台作为支持,生成大数据,这就需要有成熟经验的第三方网络信息技术机构介入,需要提前进行,并驻校加强跟踪培训,避免临时抱佛脚的杂乱,以便于开展各方面协调工作,不断进行跟踪反馈和调整。

4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与思考

1建议我校秉承传统,创新发展。把“全面发展打基础,不拘一格育人才”作为办学理念,认真做好其与“综合素质评价”(五个方面: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的关联研究;把“跨过那站着的前人”作为校园文化,认真做好其与“核心素养”(“一中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注重自主发展,才能敢为人先;注重社会参与,才能勇于创新;注重人文基础,才能追求卓越)的关联研究;把“两先两后一小结”作为教学特色,认真做好其与“互联网+教育”(翻转课堂等)的关联研究。

2)在整合课程体系方面,基于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较为薄弱的实际,撇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拓展课程、德育课程、特色课程等等一系列的概念分类,目前可以把我校课程在坚持德育贯穿的原则下,从学科门类的角度,整体上划分为较为简约务实的三大序列简的也是最有效的。序列一为基础素养类课程(共同修习),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体育、技术;序列二为发展方向类课程(选择修习),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序列三为多元个性类课程(差异修习),主要包括主题类、社团类、活动类、科技类等。在这里重点说下序列三。①主题类课程可细分为国防教育(军训课程)、爱国教育(升旗集会)、生涯教育(班会团会心理)、学法教育(《学会学习》课程、“两先两后一小结” 教学模式培训)等;②社团类课程可细分言泉文学社的《言泉杂志》、摄影展、绘画展、影视展;③活动类课程可以细分为歌咏比赛、会操比赛、演讲比赛等;④科技类课程可以细分为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发明创造等

3在学校管理机制上,为了应对新高考这个大的系统性工作,从短期看,可以在原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采取“项目管理”模式,比如建立“生涯指导项目组”、“智慧校园项目组”、“课程设置项目组”、“选课走班项目组”、“综合评价项目组”等, 确保第一个轮次新高考的实施运行;若从长期来看,学校的治理结构,还应是多元主体,减少层级,在“中度变革”中升级换代,实现扁平化管理,“多学部存在,垂直管理”,“多中心存在,靠前服务”,比如建立“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研发中心”、“教学管理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督查评估中心”等,以求学校较好地适应“校长职级制下”的未来教育。


阅读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