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常有人讲把办学主动权还给学校;近些年,更多人讲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应当说,站在不同角度,针对不同问题,这些讲法都没有错。但是,一直以来,却鲜有人讲把教学主动权还给教师。
教学说到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事。单就师生之间来讲,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实际上也是要靠教师去落实。古人讲:“善之本在教,教之事在师。”(见《李觏集》广潜书·十五)因此,课改无论怎么改,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课改一定应让教师拥有并能更好行使教学自主权。
当前的情况是,冠以“新”的各种教学思想、授课方式、教学经验,可谓是名目繁多。这些东西一股脑儿下来,给教师带来的是什么呢?不排除有积极意义,但跟风盲动、务虚浮躁、消极应对的现象肯定是存在的。对此,我们是否应当扪心自问,这些是教师们必须做到且都能够做到的吗?
同其他方面改革一样,课改需要“顶层设计”,但“顶层设计”的前提是了解下情,特别是了解各级各类学校及那里教师的下情,而不只是了解名校、名师的下情。十个指头有长短,山中树木有高低。改革如同农民种地,搞“试验田”是一回事,全面推广又是一回事。我们要想收获课改大面积丰收的成果,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能更好调动起更多教师参与课改、践行课改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应认识到,教师不是政策制定者,也不是专门的理论研究者,他们是执行政策和践行理论的实际工作者。同时,我们还应想到,教师每天要备课、上课、批阅、辅导,还要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教育,要与学生个别谈话或与学生家长沟通,等等。这是教师的现实工作,也是他们的常规性工作。课改不管怎么改,教师的这些工作恐怕是不会被改没有的。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具体生活,有时间、空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讲:“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们的课改是今天要求教师参加这家的培训,明天要求教师听那家的讲座;今天要求教师读这本书,明天要求教师读那本书;今天要求教师这样上课,明天要求教师那样上课,诸如此类,结果会是怎样呢?会有多少人真正听在心里、学在心里,并能有效付诸行动呢?老话讲,教师是个良心活儿。广大教师中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关键是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什么样的要求,给出什么样的路径,让教师去做。
从当前铺天盖地舆论氛围的感觉上看,课改似乎离教师很近,甚至已经走进了教师的具体工作中,但实际未必如此。课改是国家、学校、教师的永恒课题。课改,是行动,也是理想。如何将理想变成现实,将行动落到实处,关键的一点是:课改不是定位在要求教师应当怎样,而是应定位在有利于教师可以怎样。这样,才能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和参与,实现课改的目的。来源:中国教育报